係唔係好長時間無見呢?大家係唔係好期待我找尋到好物品呢?.係時候返來了,筆者決定從新包裝,打造不一樣的風格,再次推出好的收藏品給大家看,大家要記得留意啦!
收藏達人
歡迎各位來臨收藏達人收藏館,請各位多多指教.本收藏館收藏各色各類的酒辦,錢幣及郵票給你們分享
bloggerAds廣告
贊助商
2011年8月13日 星期六
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
1973年香港節首日封
今次介紹的是1973年香港節首日封
郵票名稱:香港節紀念第二組 Festival of Hong Kong (Second issue)
發行日期: 23 Nov 1973
面值: 三枚($0.10, $0.50, $1) 共 $1.60
香港節資料:
1969年第一屆香港節設於維多利亞港的燈飾
香港節是香港政府於1969年、1971年和1973年在香港舉辦的大型慶祝活動,是香港開埠以來的首次同類活動。
香港政府舉辦香港節的主要目的,是由於1960年代香港經歷文化大革命引發六七暴動,香港政府需要疏導民怨和安撫民心,加強香港年青人對香港的歸屬感,並希望可以營造出歌舞昇平的氣氛。早於1966年爆發天星小輪加價事件後,香港政府於1967年發表了《九龍騷動調查委員會報告書》,建議提出「要利用青少年活動疏導青少年過剩的精力,作為預防社會騷動方法之一」。1968年,香港政府成立一個指導委員會,研究為香港安排一星期的娛樂的可行性。1969年初,委員會獲撥款200萬港元籌辦香港節。
1969年12月6日至12月15日,籌備了超過7個月、耗資達400萬港元的第一屆香港節正式舉行,於香港各地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活動,參觀人次超過500,000,當中更包括不少外地遊客。一系列的活動以中國文化傳統為主題,性質主要是文娛康樂活動,還包括了郵票、古董、書畫和花卉等展覽,亦有嘉年華會、舞會、時裝表演、歌唱比賽和選美比賽等節目。開幕當日於尖沙咀亮燈儀式,更有花車巡遊彌敦道。
其後香港節曾先後於1971年與1973年舉辦過兩屆,但規模比第一屆為小,市民的踴躍程度亦大為減低。加上香港政府也認為香港節已經達到其成效,故此之後便再沒有舉辦。
大東亞戰爭一周年紀念封
今次介紹的係大東亞戰爭一周年紀念封,以上為1942月12月8日由日偽香港政府發行的大東亞戰爭一週年紀念蓋銷印, 印上為香港島景色。另該印分紅(總局), 黑(KOLWOON TONG), 深藍(KOWLOON)及紫(REST OF THE WEEK)四種色印
當年資料:
歸鄉政策
因為食物的短缺和盟軍的反擊,日本在佔領期間執行歸鄉政策,失業的市民被逼驅逐至中國大陸。1942年1月,由佔領地政府民治部成立的「歸鄉委員會」,每月均安排火車和輪船將市民強迫遣返中國大陸。同年12月,已有60萬名市民被逐出境外。而於後期,憲兵隊更在街頭隨意捉人強行押解離境。結果在1945年,香港的人口由1941年的161萬人跌至60萬人。
設施毀壞
日本為自己重組政府及私有物業。因為擴建啟德機場的關係,他們摧毀位於九龍城的九龍寨城及宋王台,很多有名的建築像華仁書院、拔萃男書院、中央英童書院、香港聖公會的聖保羅女子中學、喇沙書院等等都被強行徵召成為日軍的醫院。拔萃男書院更被謠傳是日本執行斬首的地方。
此外,皇后像廣場的英女皇銅像被拆掉,原址則豎立了一個石碑,宣告香港已經被日本佔領。1942年2月開始,日本開始於香港島金馬倫山山頂興建忠靈塔,以紀念陣亡的日軍,以及使其成為香港的地標。
當時香港很多交通工具都被戰火摧毀。而日本當局亦將全香港的巴士、的士及貨車等充公,其中不少成為了軍用物資,其餘車輛則撥歸由日方成立的「香港自動車運送會社」,提供有限度的公共交通服務。1942年初起,香港電車、山頂纜車及天星小輪亦逐漸重新投入有限度的服務。九廣鐵路亦於1943年恢復通車。而於九龍半島,曾經出現過馬車作為公共交通工具,行走彌敦道一帶。
糧食及日用品
在日本的統治下,人民生活艱苦,沒有充足的食物供應,由1942年開始日本定額配給日用品如米、油、麵粉、鹽和糖。每個家庭都有一張定額配給許可證,每人只可以買「六両四」的白米,很多人也沒有足夠的食物,所以只能以樹葉、樹根、番薯藤、木薯粉或花生麩勉強充饑,而餓死的情況經常發生,市區更出現人吃人的情況。因為日方的糧食日趨缺少,定額配給的制度於1944年取消,改以自由買賣,使更多市民因付擔不起瘋狂通脹的食物而餓死。
因為沒有木柴進口,香港的燃料同樣缺乏。市民只好以傢具替代充當柴薪。而到了後期,一些無人看守的建築物,如香港大學及皇仁書院[8]的校舍等,均被暴民搶去內裡的木材。此外,供電及供水的服務亦只能提供有限度供應。
活在惶恐
香港人的尊嚴、人權也在日軍的佔領其間失去。日軍濫殺無辜,並可以在街上隨意殺人,也可以隨意於街上捕捉男丁做苦工勞役。他們以搜查房屋為名入屋姦污女性。另外,日軍於灣仔駱克道一帶設立多間慰安所,強迫婦女提供性服務;又在市區設立賭館及煙館,於跑馬地馬場重辦賽馬,更加密至每星期一次,不但損害市民健康,更藉此斂財。另外,當時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例,市民每當見到日軍,皆須作九十度鞠躬,否則會遭受拳打腳踢甚至殺身之禍。日治時期是香港的黑暗時期,生活各方面皆十分困難。
公共衛生
日治時期的公共醫院甚少。九龍醫院和瑪麗醫院均被日軍所佔領,東華東院也改成軍事醫院,其餘不少醫院亦被逼關閉。在藥物和資金的短缺下,東華醫院及廣華醫院繼續提供有限度的社會服務。這些服務包括提供食物、醫藥、衣物和殮葬服務的供應。雖然它們仍有一定的資金儲備,但仍然需要面對巨大的財政困難,因為它們無法收集租金,而且亦有很高賠償的開支。這促使他們進行更多慈善活動以籌集捐款,例如音樂表演和戲曲。然而,醫療服務始終都比日本管治之前差劣得多。
2010年8月3日 星期二
日本萬國博覽會開幕紀念封
今日再介紹的更是日本萬國博覽會開幕紀念封了
郵票名稱:日本萬國博覽會開幕紀念封
發行日期: 14 Mar 1970
面值: 兩枚共 40c
日本萬國博覽會當年資料:
1966年5月11日,經國際展覽局全體成員代表大會通過,大阪——這座中世紀曾是日本最大的城市將在1970年舉辦世界博覽會,從而成為亞洲第一個舉辦世博會的城市。
日本與世博會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1876年,日本首次參加了巴黎世博會。日本的浮士繪藝術(日本江戶時代流行的一種描寫風俗人情的民間繪畫)、日本花園、茶葉等展品風靡巴黎,歐洲通過世博會從中了解了日本和東方文化。“明治維新”后,日本又積極參與了1873年維也納世博會。日本政府深知世博會是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最好的課堂,在派往維也納的日本77人代表團中,有66人是工程師。這些專家在“世博會的工廠和車間”中專心致志、從容不迫地學習研究。回到日本后,他們撰寫了一份96卷的報告。可以說,日本從世博會中吸收了西方新的許多科學技術并在很大程度上發展和加強了國家的工業實力。1877年,日本開始在國內舉辦相當規模的工業博覽會。1928年,日本參與了《國際展覽公約》的制定,成為締約成員國之一,并籌劃在1940年舉行以慶祝日本帝國成立2600年為主題的世界博覽會,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流產。
60年代,日本的經濟開始復蘇并飛速發展。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更是振奮了國民精神。1965年,日本正式向國際展覽局申請舉辦1970年大阪世博會,主題為“人類的進步與和諧”。
香港1970年香港東華三醫院百年紀念封
今日介紹的是香港1970年香港東華三院百年紀念封,如果你係新手這個封就最適合收藏了,因為價格比較平而且量都不算太多,但價格就比較平穩的.所以有一定價值.風險不高
郵票名稱:東華三院百年紀念
發行日期: 9 Apr 1970
面值: 兩枚共 60c
東華三院資料:
東華三院的創辦,可溯自建於1851年位於港島太平山街的廣福義祠。義祠原用作市民安放先僑靈位的地方,後來卻成為流落無依人士及垂危病人的居所,衛生環境日益惡劣,引起政府及全港市民的關注。當時一群熱心公益的華人領袖有見及此,便倡議集資於附近興建一所醫院。1869年,港督麥當奴撥出上環普仁街一個地段,資助十一萬五千元建院費用,並於1870年頒佈《倡建東華醫院總例》,創辦香港第一間華人醫院。醫院尚未落成,創院的華人領袖已在院址附近開設臨時贈醫所為貧病者提供服務。至1872年,東華醫院落成啟用,為貧苦市民提供免費中醫藥服務,奠定了東華三院善業的基石。其後,隨着人口不斷膨脹,醫療服務需求日增,位於九龍油麻地的廣華醫院及香港銅鑼灣的東華東院相應於1911年及1929年分別落成投入服務。1931年,東華為加強三間醫院的行政管理及資源分配,決定由一個董事局統一管理三間醫院,合稱「東華三院」。
創院初期,東華除贈醫施藥外,更同時提供社會福利及教育服務。在醫院工程施工期間,有見工人在院址掘出一批骸骨,當時的創院總理便於西環堅尼地城興建「牛房義山」,安葬骸骨,從此開展了東華的社會服務。此外,又肩負福利救濟工作,每遇天災人禍,必出錢出力賑濟災民,救濟範圍廣及國內同胞。教育服務方面,東華於1880年利用文武廟捐款收益,於荷李活道文武廟旁的中華書院創辦第一所義學,為貧苦學生提供免費教育,開創本港平民教育的先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東華三院在這非常時期,仍堅持在東華醫院及廣華醫院提供有限度的醫療服務,又竭力協助疏散市民回鄉、施粥派飯、派送寒衣、殮死救傷。和平後,東華全面恢復醫療服務,及至五、六十年代,東華着手開辦中、小學及發展正規和系統化的社會服務。
經過一百三十多年的耕耘,東華三院一直與時並進,配合社會的轉變和市民的需求不斷改善及擴展各項服務,現時東華已發展成為全港最具規模的慈善機構,所需的龐大經費除大部分由政府資助及小部分自服務使用者收取外,其餘不敷之數及擴展服務的建設費均需向市民大眾募捐,因此舉辦籌募活動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展望未來,東華將繼續致力為市民提供多元化和優質的服務。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1972年海底隧道紀念封
今日介紹的是海底隧道紀念封,這個封我好想同大家分享一下,大家看這個封的設計地圖就看出當時香港未發展完成的時期形狀,真係有一個維多利亞港,真係有個海的,你們現在看香港已經無了維多利亞港,我只覺得有維多利亞河,因為香港地少人多,填了不少土地看起來係70年代香港的維港可能比現在美得多,我好希望有關當局考慮清楚才做工程,免得東方之珠暗淡無色.
郵票名稱:海底隧道紀念封
發行日期: 20 Oct 1972
面值: 一枚共 $1
海底隧道又叫紅磡海底隧道,簡稱紅隧、海隧,係香港第一條過海行車隧道。
佢好快就代替渡輪嘅地位,亦成日塞車。所以之後再起東區海底隧道同西區海底隧道,分擔交通流量.海底隧道係1969年9月1號動工,1972年8月2號通車,耗資3.2億港元。隧道全長1.86千米,車速限制每個鐘70公里。穿過維多利亞港,將九龍半島同香港島兩岸獨立嘅道路網絡連埋一齊。
世界衛生組織總部新廈落成紀念封
今日介紹的是世界衛生組織總部新廈落成紀念封
香港郵票:世界衛生組織總部新廈落成紀念
發行日期: 20 Sep 1966
面值: 兩枚共$0.6
世界衛生組織資料:
世界衛生組織(簡稱世衛組織或世衛)是聯合國屬下的專門機構,國際最大的公共衛生組織,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的宗旨是使全世界人民獲得儘可能高水平的健康。該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為「身體、精神及社會生活中的完美狀態」。世界衛生組織的主要職能包括:促進流行病和地方病的防治;提供和改進公共衛生、疾病醫療和有關事項的教學與訓練;推動確定生物製品的國際標準。截至2005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組織共有193個成員國。現任總幹事為陳馮富珍。
世界衛生大會是世衛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每年召開一次。主要任務是審議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的工作報告、規劃預算、接納新會員國和討論其他重要議題。
執行委員會是世界衛生大會的執行機構,負責執行大會的決議、政策和委託的任務,它由32位有資格的衛生領域的技術專家組成,每位成員均由其所在的成員國選派,由世界衛生大會批准,任期三年,每年改選三分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君子協定,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是必然的執委成員國,但席位第三年後輪空一年。
常設機構秘書處,下設非洲、美洲、歐洲、東地中海、東南亞、西太平洋6個地區辦事處。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