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gerAds廣告
贊助商
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
大東亞戰爭一周年紀念封
今次介紹的係大東亞戰爭一周年紀念封,以上為1942月12月8日由日偽香港政府發行的大東亞戰爭一週年紀念蓋銷印, 印上為香港島景色。另該印分紅(總局), 黑(KOLWOON TONG), 深藍(KOWLOON)及紫(REST OF THE WEEK)四種色印
當年資料:
歸鄉政策
因為食物的短缺和盟軍的反擊,日本在佔領期間執行歸鄉政策,失業的市民被逼驅逐至中國大陸。1942年1月,由佔領地政府民治部成立的「歸鄉委員會」,每月均安排火車和輪船將市民強迫遣返中國大陸。同年12月,已有60萬名市民被逐出境外。而於後期,憲兵隊更在街頭隨意捉人強行押解離境。結果在1945年,香港的人口由1941年的161萬人跌至60萬人。
設施毀壞
日本為自己重組政府及私有物業。因為擴建啟德機場的關係,他們摧毀位於九龍城的九龍寨城及宋王台,很多有名的建築像華仁書院、拔萃男書院、中央英童書院、香港聖公會的聖保羅女子中學、喇沙書院等等都被強行徵召成為日軍的醫院。拔萃男書院更被謠傳是日本執行斬首的地方。
此外,皇后像廣場的英女皇銅像被拆掉,原址則豎立了一個石碑,宣告香港已經被日本佔領。1942年2月開始,日本開始於香港島金馬倫山山頂興建忠靈塔,以紀念陣亡的日軍,以及使其成為香港的地標。
當時香港很多交通工具都被戰火摧毀。而日本當局亦將全香港的巴士、的士及貨車等充公,其中不少成為了軍用物資,其餘車輛則撥歸由日方成立的「香港自動車運送會社」,提供有限度的公共交通服務。1942年初起,香港電車、山頂纜車及天星小輪亦逐漸重新投入有限度的服務。九廣鐵路亦於1943年恢復通車。而於九龍半島,曾經出現過馬車作為公共交通工具,行走彌敦道一帶。
糧食及日用品
在日本的統治下,人民生活艱苦,沒有充足的食物供應,由1942年開始日本定額配給日用品如米、油、麵粉、鹽和糖。每個家庭都有一張定額配給許可證,每人只可以買「六両四」的白米,很多人也沒有足夠的食物,所以只能以樹葉、樹根、番薯藤、木薯粉或花生麩勉強充饑,而餓死的情況經常發生,市區更出現人吃人的情況。因為日方的糧食日趨缺少,定額配給的制度於1944年取消,改以自由買賣,使更多市民因付擔不起瘋狂通脹的食物而餓死。
因為沒有木柴進口,香港的燃料同樣缺乏。市民只好以傢具替代充當柴薪。而到了後期,一些無人看守的建築物,如香港大學及皇仁書院[8]的校舍等,均被暴民搶去內裡的木材。此外,供電及供水的服務亦只能提供有限度供應。
活在惶恐
香港人的尊嚴、人權也在日軍的佔領其間失去。日軍濫殺無辜,並可以在街上隨意殺人,也可以隨意於街上捕捉男丁做苦工勞役。他們以搜查房屋為名入屋姦污女性。另外,日軍於灣仔駱克道一帶設立多間慰安所,強迫婦女提供性服務;又在市區設立賭館及煙館,於跑馬地馬場重辦賽馬,更加密至每星期一次,不但損害市民健康,更藉此斂財。另外,當時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例,市民每當見到日軍,皆須作九十度鞠躬,否則會遭受拳打腳踢甚至殺身之禍。日治時期是香港的黑暗時期,生活各方面皆十分困難。
公共衛生
日治時期的公共醫院甚少。九龍醫院和瑪麗醫院均被日軍所佔領,東華東院也改成軍事醫院,其餘不少醫院亦被逼關閉。在藥物和資金的短缺下,東華醫院及廣華醫院繼續提供有限度的社會服務。這些服務包括提供食物、醫藥、衣物和殮葬服務的供應。雖然它們仍有一定的資金儲備,但仍然需要面對巨大的財政困難,因為它們無法收集租金,而且亦有很高賠償的開支。這促使他們進行更多慈善活動以籌集捐款,例如音樂表演和戲曲。然而,醫療服務始終都比日本管治之前差劣得多。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